学校始终坚持走政产学研融合之路,以服务社会为目标,铸就了特色鲜明的“青科大”模式。
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圈
逐步形成“技术转移中心+熟化中心+中试基地+孵化园区+创新创业共同体+科技特派员/技术经纪人”多主体参与,灵活多样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。学校以7个国家层面的创新平台为基础,联合企业共建青岛橡胶工业研究院;成立中国轮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5个国家级和“轮胎工艺与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”等9个省市级创新联盟;重点建设化工、材料类3个特色学科中试基地;联合山东星宇手套、京博、万华化学等共建联合研发(创新)机构;借助柠檬豆搭建社会科技服务机构新平台。近5年共签订技术合同近2000项,合同额近20亿,到款额达7.15亿元,稳居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排名第52位。先后获批“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”“省属高等学校、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”“山东省高价值专利培育单位”“山东省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单位”。
开创服务社会扎实奋进新局面
学校联合青岛市共建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,与淄博市共建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,与青岛市北区政府共同推进以学校为核心的“千亩高端新材料产业集聚区”建设;推动“青科大一号”卫星成功发射升空;参与完成首个深空探测973计划,为“天问一号”探测器精准、安全地着陆提供技术护航;学校技术支撑上市公司2家,注册创新型“学科性公司”近80家,孵化各类科技企业300余家。实施“青鸟计划”推动校地企协同育人,分别与12个地市、企业签订协议、共建青鸟驿站,提供人才1000余人。形成了“志愿者,找青科”的岛城志愿服务工作的良好口碑。组织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3万余人次;连续10年派遣99名研究生志愿者赴西部支教。发挥特色学科和校友联络优势,组织海内外校友出席省委省政府首届儒商大会,协助校友组织行业、产业论坛,响应青岛市“百万校友资智回青”。捐建希望小屋55个,累计捐助资金40万元。作为唯一省属高校基金会,响应省政府“双百扶贫行动”,捐建文化场所、捐赠教学设备和学习用具等共计10万余元,受益群众近20000人。资助云南贫困小学生,向青海大学捐赠圆梦奖学金10万元。筹集防疫物资价值178万余元,用于郯城县、蒙阴县、海外校友和校园防疫等方面,受益44000余人。
(来源:第十一次党代会宣传组 )